金融监管升级背后的「数据革命」
金融科技
2025.08.19

文章来源:新金融琅琊榜公众号


在金融监管升级与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之下,从收数、治数到用数,金融业的数据生产力加速奔涌。



中国金融监管正在经历重大进化。


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,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八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,其中第一项就是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。


交易报告库被视为当代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。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的设立,旨在高频汇集并系统分析银行间债券、货币、衍生品、黄金、票据等各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,服务金融机构、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监管。


无独有偶。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,今年5月,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银行机构监管报送“一表通”工作的通知》,标志着历经三年多试点后,“一表通”即将在全国所有省份全面推广。


“一表通”重构了现有的监管数据报送体系,通过深化穿透式监管,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,提升监管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,提高“五大监管”能力,推动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。


对监管机构而言,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,离不开高质量的监管数据作为支撑,从而推动监管报送体系快速革新,从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到“一表通”,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。


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,新产品、新服务层出不穷,尤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催生新业态,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冲击与考验,他们也迫切需要提高全链条的数据能力,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,为转型发展创造新动能。


在金融监管升级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之下,从收数、治数到用数,金融业的数据生产力加速奔涌。而以长亮科技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服务商,正在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。



01 报送体系持续升级


一部金融业发展史,也是金融监管的进化史。监管报送的变迁是这场进化的重要缩影。


除了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,国家外汇局以及工商、税务、统计等其他监管机构,都建立了各自的报送制度;在报送形态上,经历了从手工处理,走向自动化、平台化,最终走向以一表通为代表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新阶段。


在宏观监管层面,中国人民银行从宏观整体视角,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,对金融体系进行全面监测、调控与管理,其报送体系囊括了从大集中、交易报告、金数、PISA、利率报备、存款保险等诸多方面。


早在1996年,大集中报送系统问世,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金融统计数据库系统,针对银行存贷款、中间业务、网点人员等汇总报表统计,用于满足央行宏观层面的统计监测需求。


金数系统,即金融基础数据报送系统,始于2020年6月,相比大集中报送系统,金数系统对数据的要求更细,数据来源是金融机构各业务系统的源头采集数字,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。


在微观监管层面,从原银监会到原银保监会,再到金监总局,始终致力于通过数据报送制度创新,不断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,主要数据报送制度包括“1104”、客户风险、“EAST”以及正在全国推广的“一表通”。


其中,2003年11月4日,成立不久的原银监会启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信息系统,俗称“1104报表”,主要由基础报表、特色报表和生成报表组成,覆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、风险水平、资本充足性、业务发展等核心维度。


客户风险报送制度始于2007年,主要源于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、信用风险防控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监管要求,其核心是通过制度化的风险信息传递,保障金融机构自身合规经营,维护金融体系稳定。


从2012年开始,原银监会推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检查分析系统,简称“EAST系统”,其核心包括建设开放的数据分析平台,建立通用的数据采集标准,纳入监管关注的风险数据点,通过向银行采集明细数据提高非现场检查的力度和效果,夯实微观审慎监管基础。


可以看到,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,监管数据颗粒度不断升级,从静态合规到动态监测,从单一指标到动态画像,从低频汇总到高频采集,呈现出清晰的进化脉络,监管机构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也在大步向前。




02 “一表通”来龙去脉


这场转型升级知易行难,在此过程中,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都付出了巨大努力。“一表通”就是一个例子。


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2019年。当时华东某省级金融监管部门召集一批头部金融IT厂商开会,探讨如何改革监管数据报送体系。他们希望构建一套更先进、更好用的报送规范,在形态上类似于“EAST”,但要求能够解决原有报送体系的种种痛点。


其背景是,“EAST系统”工程庞大,由于前期急用先行,有些业务及模型设计考虑不够全面,导致在后期报送过程中存在着不好报、不能报、数据价值不高等情况。


实际上,当时部分银行报送的统计数据与EAST明细数据间存在较大差距,某些指标的系统间匹配度偏低;还有时效性滞后问题,从“1104”到“EAST”,报送频率一般以月度为主,时效性已经很难满足监管要求。此外,监管端和机构端没有可直接互动的线上环境,导致临时性监管任务效率低。


另一方面,数字化浪潮汹涌,银行业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,监管机构需要更及时、更准确的数据来评估银行业的风险状况,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。由此,推进监管数据标准化、重构报送体系,已经势在必行。


向来引领风气之先的华东某省,决定率先探索新的报送体系。然而,2019年的时候,国外IT厂商仍然是国内金融行业IT建设的首选,大部分金融机构采购的数仓模型产品均来自IBM和Teradata,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“水土不服”,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。


要想改革报送体系,需要同步改革数仓模型。最理想的情形是在原有数仓模型产品的基础上进行调整,不过,监管部门在对两家国外厂商的数仓模型做过调研和分析之后,发现很难推进,此后尝试了一段时间的独立开发,同样进展缓慢。


最终,华东某省级监管部门将目光瞄向了国内金融IT厂商,希望借助后者的成熟经验和方法论,继续推动这个项目。


作为金融业数据治理领域的领头羊,长亮科技凭借在银行数仓领域积累的实施方法论、大型项目的丰富实战经验,以及在头部银行项目中被屡次验证的技术实力,最终脱颖而出。此前长亮科技已经设计出一套更适配国内银行使用的数仓模型,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、平安银行、恒丰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实现落地。


在合作双方的通力协作之下,一个整合了三大监管报送系统的新平台诞生了,通过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和加工逻辑,解决了现有体系的诸多挑战。该系统建成后在华东地区多家银行做了试点,取得了良好的反馈,为后续推广到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

“一表通”由此而来。相比以往的各类报表系统,“一表通”的监管数据标准覆盖广,业务范围更大,并通过建立“可信区”,让监管机构能够轻松应对各类临时性任务和指标试算,在缩短数据跟踪周期、提高监管穿透力,以及确保监管连续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,为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重要变革。


基于华东地区的成功经验,监管层逐步加大“一表通”推广力度。2025年5月20日,金监总局面向各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银行发布了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银行机构监管报送“一表通”工作的通知》(金发2025年20号文),正式将“一表通”推广至全国所有省份。


长亮科技通过深度参与试点,进一步巩固了在监管报送领域的竞争优势,其一表通产品已在多家银行实施落地并成功报送,包括平安银行、恒丰银行、南京银行、四川省农信等。



03 重塑金融数据底座


不管是即将到来的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,还是正在推向全国的“一表通”,中国金融监管的数字化、智能化已然迈上了新台阶。


对金融机构而言,这是一场数据治理能力的大考,诸如“一表通”所要求的日频率、全行级数据处理的特点,对各家银行的数据治理、团队建设、数据架构、数据运维模式都提出了全新挑战,之于中小机构更是如此。再加上,近年来屡有商业银行因为数据报送问题被监管处罚,随着数据报送要求不断提升,合规压力将有增无减。


有挑战,也有机会。德勤报告指出,“一表通”在银行机构的全面推进建设,为银行推动监管合规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契机,也是众多银行机构重塑数据底座的最佳时机,对中国银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创新、数据治理及统计管理工作的深化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
其背景是,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文件,围绕完善数据要素产权政策标准和体制机制、建立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。因此,激活数据要素潜能,释放数据资产价值,推动数据生产力发展,既是金融机构顺应时代潮流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之举,也是新时期助力金融强国建设、做好“五篇大文章”的重要着力点。


换句话说,商业银行可以借助“一表通”建设的契机,加强内部协作,理清数据口径,提升数据质量和治理能力,助力整体数字化转型,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,推动数据生产力加速奔涌。


而在金融机构“收数-治数-用数”的全链条上,监管报送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,但远不止于此。如何做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、进一步推动数智融合,都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必答题。


与仅聚焦监管报送的厂商相比,长亮科技的数据能力更加全面,打造了覆盖数据资产管理体系、数据采集和数据整合、数据中台体系、多场景数据应用的解决方案框架,在数据仓库、风险管理、监管报送、数据治理等领域,均形成了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和产品,为金融机构提供可复用的数字化转型范式。目前长亮科技的大数据业务已服务全球200余家金融客户,实现政策性银行、国有银行、股份行全覆盖。


在数智融合深化发展的当下,长亮科技以“行业经验+AI”双轮驱动为核心引擎,已沉淀三十余项AI场景应用,可助力金融机构构建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体系,持续推动数据能力的迭代升级与价值跃迁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长亮科技既响应着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,也在全球金融科技竞技场上展现着中国方案的强大实力。截至目前,长亮科技的业务版图已覆盖亚洲、中东、非洲及拉美等多元市场,深度服务60+海外金融机构。



让中国金融科技 具有世界影响力
长亮科技更懂如何为您的数字化转型赋能